我们讲就业指导或者谈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概念。作为一个大一新生,从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应该首先知道、明白或了解些什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自觉地、主动地、正确地定位自我、发展自我?怎样走好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步?这是我们这次课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东西。
(一) 大学是什么?University——是由你玩三年或四年吗。
如果你要一个完美的大学教育,你就必须要有self-education-awareness。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你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学生的竞争,你面对的是一个自助式的教育环境,你要靠自己,去设计和取得一个完美的大学教育。
工业经济早就毁坏了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可当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大学校园却还是一派田园风光.大学生们千心万苦,创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来到大学的校园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大群绵羊中的一只,悠闲地徜徉在草地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但如果你不积极主动,或者你所接触的范围太小太贫瘠,又或者你不幸地被传染上厌食症,那四年下来,你会发现你比四年前还要瘦骨嶙峋。
大学已经越来越趋向自助式教育:必修课程的减少、选修课程的增加、入学时专业方向的淡化与灵活、课堂教育外非正式教育机会的增加(社团、交流活动、暑期实习、学生助理职位的增加等等),这一切使得大学的教育体制越来越趋向于一个超级市场,学生进入市场,选择感兴趣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后你会发现,把时间投资在不同领域,最后会在你离开校园后决定你的投资回报——就业市场和你的职业发展早晚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答案!
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与其他的资本积累一样,需要正确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合理投入时间、资源、劳动,通过整合、调整、优化来形成良好的资本结构,最后达到资本的增值。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的受益者都是学生自己,因此学生理所当然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去考察市场、分析自身的资本状况、制定合适自己的投资计划。
那么我们大学生——大学新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发展自我,走好职业道路(职业生涯)上的第一步呢?我的答案是“以简历为导向”(Educational Plan Resume-oriented)。
什么是简历?你的个人简历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A4纸吗?假如把你的投资视为是一个公司的行为,也许你的个人简历就是这个公司最终的财务报表。如何用最职业的方式、最精确的语言、最完美的格式表达出你们的全部“卖点”——其实找出“卖点”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可能有100个人都当过班长,那么怎样在你的班长的职位下面用一行字描述出你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给读你简历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引起兴趣,才是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的简历才算是一份好的简历呢?我们要明确的是——核心是——简历的内容。一份好的简历要有足够的协调一致性(consistence)、多样性(diversification)和平衡度(balance)。以我个人为例:我的专业是社会工作,每个学期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我就会找机会去相关的单位实习,努力结合专业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技巧。如开设《社会保障》,我就到柳州市民政局的救灾救济科实习;开设《社区工作》,我就到社区去实习;开设《妇女社会工作》,我就到柳州市妇联去实习;开设《发展心理学》,我就到“香港伟才国际教育集团柳州伟才儿童之家”去实习;开设《老年社会工作》,我就到柳州市荣军医院去搞调研……这就是consistence。每个人都想表现出自己多样的经历和兴趣,所以我就参加院大学生艺术团管乐队,同时也是院辩论队的队员,而在我们社科系学生会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兼秘书处秘书长,这就是diversification。而balance更加重要,同学们可能会发现,出色的人往往在专业知识、艺术、社团活动等等领域都有着令人赞叹的成绩。还是说说我自己——大家别介意啊。我的课程平均分和综合测评都曾是年级第一;参加广西区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器乐类比赛二等奖;参加院辩论赛获团体冠军,个人获那届辩论赛的“最佳辩手”称号;代表学校参加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军区政治部、广西日报和桂龙新闻网联合举办的“广西首届大学生校际网络辩论赛”,获团体冠军,个人获“最佳辩词”奖;代表学校参加“广西第九届学生联合大会”,跟广西各高校学生干部代表交流学生工作开展经验,并选举产生第九届学联主席……
正是通过这种主动的自我塑造,当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时,一张薄薄的A4纸就能够记载下他的职业发展兴趣、个性、才艺,从而被职业市场认可。而这种resume building和resume-oriented的态度,正体现了一种最基本的自我规划的意识。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学生,往往是茫然地度过了四年后,才知道需要一张简历来总结自己的所学所得,才发现除了寥寥几行的基本情况,几乎没有什么能令人耳目一新的特长。于是有的人铤而走险,虚构经历,最终损害了做人起码的诚信。
那么现在对于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大学是人生的实验室。
在大学里你可以尝试一切新的东西,在大学里你可以犯错误而不会承担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大学里你可以做人生的实验,最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做实验的过程:提出理论上的假设——动手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假设的差距——总结经验成为知识。
正是这样一个主动的过程,才最后决定了四年前相差不大的同一批人,一起进入同一个校园,听同样的教授的同样的课,四年后却有着大不相同的未来。区别的关键正是,有的人在四年里勤奋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总结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实证了各种各样的假设,而有的人,却连一次实验也没有做过。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除了操作上的努力,更关键也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你提出的假设是什么。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回顾过去二十年里最成功的大学生的形象变迁:80年代最“酷”的大学生,要会写诗、会弹吉他、喜欢把尼采和佛洛伊德挂在嘴边、喜欢在学校边上脏兮兮的小酒馆里“纵横”中国的外交和内政大事;90年代最“酷”的大学生,是网虫、努力地考托考G、听格莱美、喜欢在麦当劳或者是肯德基里会餐、一块儿闲聊申请美国学校和签证的种种传说;千禧年之后最“酷”的大学生,他们热衷于各种NGO(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和活动、议论New York Times网络版上关于中国经济的评论文章、在“雕刻时光”或“星巴克”里计划下次境外背包旅游的路线、在心里清楚地比较哪个咨询公司或者投资银行提供的海外培训计划更加诱人。
你会发现他们在做非常不一样的事情,或者说,非常不同的实验。而这一切的不同与时代有关,与环境有关,更多的时候我觉得与他们自己能够提出的假设有关。提出的假设不同,几乎决定了发展与努力的层次不同,也必然决定了最终获得的知识与成就不同。
(二) 前面我们谈了大学新生应该“以简历为导向”(Educational Plan Resume-oriented)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我们如何达到那样一个层面——发展自我,走好职业道路(职业生涯)上的第一步呢?
每个人的是生命中都有一个特殊的时刻,他就是为此而生。这个特殊的机遇,如果他能够把握,将使他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一个只有他才有能力完成的使命。此刻,他将感受荣耀与伟大,这是属于他的辉煌瞬间。——温斯顿.丘吉尔
人生是一场短跑还是长跑?我不知道,还在跑。大学四年是一场短跑还是长跑?刚刚跑完的我,回头看这四年,一切似乎都是发生在电光火石的刹那——短跑,大学,绝对是一场短跑。
大学里,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走好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1、与人交往,学会适应
大学里,特别是刚上大学的时候,你认识的人越多,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感越少,而你对环境的感觉越好,你的心理状态就越好,你越是经常地微笑,越容易和人相处、让人亲近,自己开心。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开口和陌生人说话,在陌生的环境里迅速地交朋友,都并非是一件容易和自然的事情。这的确与性格有关,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人,不知不觉从态度上就会流露出不愿意和人交往的信号,愿意保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comfort zone”的小天地里。但是,如果你真心希望多和别人交流,如果你觉得你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技巧上(脸红、口吃、有奇怪的声音、不知道说什么、不会讲中国话——感谢你还在听我上课!)你会发现其实最容易做到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去做的,是改变你的态度。态度仿佛是弥漫在你身边空气中的化学信号,一句话也不用说,当你的态度不一样,你与别人交流的感觉也不一样。相信我,一个不太说话且感觉也不太想说话的人,和一个不太说话但感觉上很友善很希望与人交流的人,当他们站在一起,你的感觉会非常非常不一样。
基本上在我看来,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需要适应的最主要的就是人,宿舍生活习惯、食堂伙食、讲课风格、考试角度这些因素其实都不会是无法克服发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习惯,感觉会越来越自然。然而对于人、和如何适应独立地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却是一个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拖越大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只有熟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沟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要去寻找面向公众发表演讲的机会。
所谓的表达能力绝不单是“口才”的问题,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你的语气、声调、表情、举止甚至你的衣着,都和语言同样重要,人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更直观地判断你为人处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其实,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要有积极参与的心态,每个人都要有乐于互相介绍朋友认识的热情。在大学里有的人甚至连班级组织的春游活动都没有兴趣参加,这种在人际关系上的懒惰和消极实在不好。另外,除了和你班级、同宿、老乡、高中同学之外的朋友一起玩,想一想为什么你在和你的朋友玩的时候不带上他们不认识新朋友去呢?或者为什么不主动提出参加和你并不那么熟悉的朋友的活动呢?也许一开始感觉有些不自在,但是当你能够很快习惯并和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而也许正是由于你交际圈子的扩大,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机会和故事出现在你的本来平凡的生活里。(一定不要放过你生活中的每一个“偶然”,尤其是那些你认为重要的人带给你的“偶然”,它往往会造成后来一连串事件。)
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与各种背景各种性格的人物交流、竞争、冲突、合作,从中获得大量的未知信息,并逐渐适应这个环境,最终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需要去适应的还有很多很多,非常幸运的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在网络上读到了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这个问题总结最好的一段文字,那就是北大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对2003年入学的大一新生所做的演讲《这一科,你们是主角》中的一段——朱苏力院长不仅仅是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个高超的演讲家,每年在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珠玑——这些文章传播在网络上,如果大家有时间,应该去好好读读。这就让我凿壁偷光把下面这段文字引述出来:
你必须培养一种新型的责任感,不但要好汉(好女)做事好汉(好女)当,而且要对你的机构、你的单位、你的“老板”负责,一定不能混淆了自己的和“老板”的利益;你要学会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同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古怪甚至居心叵测的人合作——包括某些时候的不合作,而不能按地域、学历、家庭或其他因素来选择;因为你喜欢“熟悉”,你必须更多面对“陌生”——这意味着持久的学习;因为你在乎一个长久的成功,你必须接受众多眼前的失败——这意味着不断的风险;你必须学会面对种种诱惑,仍然要信守承诺、诚信做人,必须从现在——也许从助学贷款或遵守时间——开始培养自己的信誉;你可以充满理想,但不但不能太理想化,而且要宽容像我这样的好象没什么理想的人;你可以且应当从情理想事,但必须学会按原则办事;你们可以保持甚至坚持自己的偏好,却必须学会用效率的眼光来考察社会和自己的选择和付出;你们不要指望大学老师还像高中老师,不但是知识的化身,而且是真理甚或道德的楷模,其实他们只是另一种职业的知识人;你们必须遵守各种规则,不要指望好学生总会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优待和特权,因为你们——至少本科生——每个人都至少是本县的状元;在这里,你会感到社会中的各种知识的类型和重要性都在发生改变,那些曾经或仍然令你们动心、动情或动容的文字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能作为你熄灯后侃山的谈资,或恋人间“秋日的私语”;你们要面对的是一套看上去很其实未必冷冰冰的关于社会的因果性的知识,斐然的文采必须让位给叙述的精确;甚至你们必须学会一套现代的有关知识和学术的规范:抄录它人的精美文字,在中学时可能得到作文老师的一串串红圈,而在这里,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甚至是剽窃,不能毕业,得不到学位;你们会发现这里学习的许多职业规范与你在中学或父母那里获得的社会规范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一致,你必须重新界定各自的适用范围。
已经读完了大学的我现在再看这段文字的时候,真不由排案长叹:诚哉斯言!我想,也请诸位同学牢牢记住这些道理。现在的你也许还无动于衷,但并得是因为这些道理稀松平常,而是你的阅历不够还难以领会到其中的奥妙。
只需要记在心里,在你生命未来的某一个拐角时,你会因为想起这些道理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参加竞选,发现自我
在校园这个不大不小的“生态圈”中,大大小小的学生组织与社团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政治性色彩比较浓重的,以学生会、团委等为代表,他们的特点是组织比较严密,有很强的承续性,与官方的关系密切,活动的内容也往往与政治性的任务有关。另一类社团往往以共同的兴趣组合而成,活动的内容以社团成员的兴趣和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往往组织上比较松散、能够从社会和学校方面得到的资源比较少、活动时断时续。
无论大家选择了何种性质的社团,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我要说的是,这些社团无论什么性质,其实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竞选的机会,而我们要做的是——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参加竞选的机会!
竞选是一件非常锻炼人的勇气、意志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的事情。竞选的过程是不断赢得别人信任的过程,你会发现尽管平日大家可能都是相处融洽的好朋友,可是竞选来临的时候,他或者她的这一票投给你还是投给你的对手,这里面其实折射着非常多的人性的因素:信任、利益、控制、人情。通过一场竞选,无论是胜还是负,通过把自己摆在让别人来选择、判断和评论的不舒服的位置,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地发现你自己性格上和心理上的弱点。
总之,在大学里,一定要给自己参加竞选的机会!
3、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自我
大一的时候,课程不紧,时间充裕,然而我却也见到不少大一的新生,看上去忙忙碌碌,可一年下来回头再想,却感觉不到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兴趣爱好无需特别、无需神秘、无需高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能够通过享受你的兴趣爱好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灵魂的宁静,那么你就去喜欢吧。
读书和艺术——大学里我的兴趣和爱好
(1)大一新生读书,有可能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拼命地捧着经典,囫囵吞枣,想把经典尽快读完;一是只看专业书籍,想迅速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
经典当然不可不读,但不一定要早读、快读。经典因其深邃、隽永而成为经典,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往往也很简练、抽象、晦涩。对于专业根底浅薄的大一学生而言,读书应该循序渐进,不应求快求多,对经典的阅读要目标明确,知道要看什么、想看什么的情况下再投入时间与精力。而只专注于专业书籍的坏处在于——目光太窄其实不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大一的读书视野仍然应该放宽,保持对无关专业书籍的好奇心和“翻翻看”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我主张在大学里面全面发展,不过该你读书的时候就必须像谈恋爱一样,早也想她晚也想她,为了她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文科学生,无论是哪一个专业,我都觉得必须读一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以及《江村经济》。这代表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也是我们所有后学的入门书。而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更应该是摆在案头的教科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文字生动,容易读;再读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对整个西方哲学有一个通盘的印象。
总之大学生应该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艺术能够让人们对美更加敏锐,而美总是与创造性的表达联系在一起,因此你会发现艺术才是人类创造性最集中表现的途径。因此一个人培养起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不知不觉地也会培养起对创造和美的感觉。当人们总是用“艺术”来形容一些人把一些事情创造性地做到了最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对于那些能够把自己专长的事情做到“艺术”层次的人,其实他们都很有艺术的感觉和创造的才华。
了解艺术必须要了解艺术的历史,否则你很难深入去评价那些在特定情境之下的美的表达,而了解艺术的历史,你会对整个人类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演变有一个特别的维度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社会的角度,也会使一个人在看问题时有更广阔的视角。总之,加强艺术的素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三)
大学是有形的,大学教育是无形的;大学生这个身份是有时间性的,“大学精神”这种心态却是没有时间性的。
什么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不同,它对人的塑造过程,是一种自主的、全方位的、与“人”互动的过程。人们有时候说,经历某件事情,某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学教育独特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改变一个人,让他(她)变成另一个人,变成他(她)自己想变成的“人”。这个过程,当然不仅仅只是多学到一些知识、技能,而是真正地改变了人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大学精神?我想,应该是一种总想改变自己的心态,是一种总想尝试新事物的心态,是一种如同画家面对白纸、雕刻家面对璞玉那样来面对自己的心态,是一种在实验室里把所有的试剂互相调配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时候都还觉得有机会、有时间、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心态,是一种总想试试看自己最多能够做好多少事情的好奇心,是一种给自己定下了完美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但是这个过程,已经足够完美。
而我今天能与大家分享的是:
要训练出强健的体魄,培养热爱运动的精神。当你在奔跑时,你会感觉到原始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直觉和本能永远是我们继续进化的基础。
要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得太少,我们要花在思考与阅读上的时间中注定永远也比不上我们花在睡眠与娱乐上的时间,因此请格外珍惜你的好奇心,它是驱使你大脑进化的原动力。
要平衡自己的左脑与右脑——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创造与欣赏、文字与图象、视觉与声音。平衡才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并贡献你所在的社群, 并把这种融入群体的天性当作你的使命。一个能够在环境中健康发展的物种,从细胞到植物到动物到人类,一定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有贡献的物种。无论你是身在你的宿舍、你的班级、你的城市、你的国家,都请了解它们,并问问自己,你能为它们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要相信,你的努力通过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一定会改变到你自己。
要教育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人。无论是去削一个苹果、写一篇论文、组织一次郊游、还是管理一个公司,把事情做好的本质要求都是一样的。你要自己不断总结,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好,怎样在一件很多人都做过的事情里留下你独特的做事的印记。